臺中市公有建國市場,是一個坐落於臺中火車站旁的傳統市場。然而建國市場在近期內將會被拆除。這個自民國六十年開始營業的市場對鄰近居民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並與他們有著記憶及情感上的連結。
藉著對紀錄片的興趣,我們將以不同人們對土地的記憶以及情感,來拍攝出建國市場的發展、面臨拆遷、傳統市場沒落等問題。探究市場的歷史,以理解市場何以呈現今日的面貌,以及各式各樣的人對建國市場的情感。再基於以上基礎,嘗試著以紀實性的觀點來記錄市場的日常面貌。
我們想通過對建國市場有關的人了解他們對即將拆毀的建國市場的情感以及他們想對不了解建國市場的所說的話。也想通過這部紀錄片來記錄建國市場里上半生他裡面的人,事,物。
(一)、 影片大綱
影片的概略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大段:人物少,節奏慢,談話多,有史料。
第二大段:希望面的角色出現,但同時也開始失去。
第三大段:談勞動、談遺忘、節奏漸快。
第四大罐:時空逆走,回到當初,最根本,也是最需要重視的存在─弱勢族群。
(二)、 劇情架構
按照現有的素材庫,可以分析出劇情架構包含三大部分:人物和建築對於事件、情感、時間各個元素的穿插之下會有凌亂無法整理的問題。但透過主要人物的話語帶領兩條時間軸:向前的時間線和倒退的記憶線相互補足,關於三位主要腳色的記憶的追逐和幻想與歌頌。
(三)、 剪輯方向
人物面拍攝的鏡頭多以中距、特寫為主,搭配視野交為寬廣的建築本題及部分空拍的畫面,帶動人物穿梭在狹窄、陰暗且豐富層次的建築空間內,藉由人物和問題的互動與畫面穿插,試圖帶出從未造訪市場大樓的觀眾一種身歷其境的感受。
在拍攝之前,原預計以「紀實攝影」的理論基礎進行拍攝,在後續分析時,卻發現照片與紀實攝影所必須的社會關懷有所落差,可能無法引起他人的關注等部分。但是以攝影來觀看及記錄市場,提供我一個更為詳細認識的市場的途徑。在拍攝時對於光線、構圖等的構思,提供一種對於該空間的時間感,在開始探究照片的意義時,提供一個深入了解市場的機會。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出探究建國市場的歷史意義及地方意識。所以理解攝影不僅是單純的記錄,還必須要探究「記錄」行為的背後,拍攝者更應積極的認知所拍攝的場所、或是對於這個場所情感及記憶。是圖以照片來對他人產生影響必須建構於這個基礎之上。
在以照片記錄市場環境的過程中,亦發現了傳統市場在這個繁忙的都市中存在的意義。傳統市場之所以為傳統市場,即是保存了最初的市場型態。傳統市場的漸漸沒落到超市的興起,亦是一個時代轉變、社會結構變遷的縮影。然而相較於超市而言,傳統市場更像是一個活的市場,其中充斥著人群間的互動,攤商與消費者間建立了較為緊密的關連性。這是一個較為容易建立起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的場所。受訪者趙行健強調了建國市場「還留著一個傳統的東西,讓別人知道以前傳統的市集是怎麼樣,我覺得那很重要,對不對。你把它搞的很現代化也不見得會很好,對啊不然為什麼國外一些老舊的市場還是繼續留著,對不對。」建國市場的四十年歷史是由許多人的記憶與情感交錯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