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學‧學霧峰-食農教育

指導老師:廖淑娟老師、孫崇傑老師

組員:石麗君、張文怡、賴瑾葇、劉家豪、尤宥程、林家芃

Introduction

本次課程從介紹霧峰學的六階段,正往第七階段邁進,從參訪轉型城鎮霧峰(TTW)開啟霧峰學的學習歷程
保留原汁原味—霧峰學的六階段,民生故事館愛鄉愛民的阿飛仙故事到神靖丸的慘烈事件、霧峰酒莊的品酒體驗,
再回歸到轉型城鎮、明日田園介紹與食農教育。透過五次實地農事體驗活提升食農教育概念,以種植大葉田香草為課程最後的結束。

社區老師介紹

食農教育

發現/分析/結論

第一週

#試吃

試吃以自然農法、化學肥料、標準流程三種不同種植方式的香蕉。還有三久乾燥機的香蕉乾、高麗菜乾等。

大家對於不同種植方式的香蕉,品頭論足一翻,先分辦外型,再嚐嚐味道

同學們低頭小心拔掉雜草,把這塊看似荒無之地,慢慢整理。

雜草拔除之後,總算看見一排金針花苗

#實地體驗-拔草

金針花苗被掩蓋在雜草中,種菜的一個步驟就是要拔草,為了避免雜草會影響到種植物的生長所以要將他們拔除。

小毛老師示範拔草,同學們在太陽下體驗農作的辛苦,努力的成果,金針花苗終於露出一排排站好。

第二週

 

#實地體驗-縫製布袋、裝土、挖馬鈴薯、植苗。

在小毛老師的指導之下,拿針縫線縫兩個相連的布袋,裝入了碳泥土,將馬鈴薯苗種下。

一起縫製布袋,一人一根布袋針,用著不熟悉的針法將布袋縫起來

布袋縫好,裝進碳泥土,準備育苗

小馬鈴薯已經埋入土中,等待發芽

第三週

 

拔除雜草過程中認識各種可食用野菜,龍葵、咸豐草、山苦瓜,還可以觀察到草叢裡的毛毛蟲和蝸牛,泥土裡的蚯蚓,蟲蛹,還有不知名的小昆蟲。

 

金針花田施肥了

食農組金針花田拔完草,重新用石頭圍出界限

 拔草鬆土都是農事體驗的一部份,拔草讓種植的金針花能很快的健康成長,以石頭圍出路與金針田的區隔,避免被踩踏,拔草之後又灑上一些稻殼泥炭土(施肥),期待金針花能快點長大開花。

 

自然農組挖地種植菜苗,和農地整理和螺旋菜圃。

阿美野菜組以磚塊砌成造型菜圃。

阿美野菜組造型菜圃正在成形中

第四週

#水池整理、帆布量尺寸、剪帆布

進行水池整理和清淤,將水池內多餘的土清乾淨,量好尺寸且鋪上帆布,延著週邊壓石頭和泥土。

水池挖掘,注入和收集雨水,為其他生物製造一個生活環境,園區對動物和昆蟲來說是一個友善的生活空間,我們在營造一個友善的食物鏈環境空間,透過整理水池的過程體驗動手做的樂趣,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小倩老師幫忙量水池尺寸

鋪上帆布,旁邊壓石頭

下雨雨水注入水池,呈現心型的水池

第五週

 認識大葉田香
用途:食用、藥用、觀賞
料理:除了滷豬腳.奶酪外.它早期也被普遍用在中元節時製作糕仔時之香料.如同清明節製作青草粿時添加鼠麴草(刺殼仔)道理相同.所以大葉田香又被叫做[糕仔料草]

小毛老師示範如何種植大葉甜香

大家七手八腳的照著老師教的方法種大葉甜香

種好的大葉田香,要注水九分滿

#生態廚師
在米淇淋廚師的巧思下,大葉田香與食物的結合,迸出了火花。

大葉甜香料理

大葉甜香料理

結論

  透過實際參與農事體驗與實地走訪社區、景點,親自聽一聽、看一看,品嘗一下,對於認識食農教育有很大的學習效能。

  熟習食農教育的概念,食農教育=飲食教育+農業教育。食物的原汁原味,尊重生命與萬物,友善土地,食農教育不是只有種種菜或煮營養午餐、食安問題,而是讓下一代,喜歡真實食物的味道,不是吃加工化學香料調製的假食物。能夠喜歡台灣自己的農產,減少進口農糧,節能減碳、友善環境。

  生態環境境的重要性,從大葉甜香的復育,看待生態環境,回歸自然,給生物留一條生路,也是為人類留一條活路。

Hits: 21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