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了一本名為坐在沙發中老去的小說而有所感觸發想的題材,書中的老人孤獨地在沙發上面對他的餘生,因此誘發開始我們幾個思考的方向。
田野調查時,我們先到學校附近安養院試圖了解現今老人們的想法,由於安養單位的配合意願不高,於是我們找了社工系的學長姐請他們分享實習經驗,讓我們能獲得關於獨居老人的生活環境、想法以及面對善終的心態。
在與指導老師進行討論後得到一些反思,指導老師建議我們應該先從自家長輩著手,先試圖瞭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一昧地向外延伸探討。我們經由指導老師的建議,從自身開始出發。從家人這一方面進行探討,決定從現在 開始記錄與親人相處的點滴去拉近彼此的關係,好好珍惜還能相處的時候。
從我們紀錄與訪談家人的過程之中試圖開啟不同世代與年齡的對話。也讓我們這代年輕人試圖了解長輩們的想法,反過來同時也讓長輩們了解我們的世界。
我們希望藉由這次影片的紀錄與創作,去探討生命當中對於愛與害怕之中所產生的矛盾,好好的去感受每一刻發生的情緒,達成跨代溝通,除了完成紀錄片作品,也拉近自己與家人之間更深入的了解,既完成作品也成就自己的心靈成長。
因有複數的組員一起進行拍攝,每人拍攝模式、風格以及節奏皆截然不同,加上每條故事線敘述的情感也些許不同,要如何讓整體的風格不會變得迥異。我們以兩位組員的家人為主線,兩條故事線皆以兩位角色的心理狀態來呈現,佩祈阿公個性較為開朗樂觀,在剪輯上會優先選擇輕鬆快活的節奏,一方面帶出角色的心理,另一方面與鸝萱阿嬤的故事線有所不同,鸝萱阿嬤的個性屬於稍微有些負面,因此可以很好的與佩祈阿公的基調進行對比,加上鸝萱阿嬤與家人的相處模式又可以從自身帶出落差。陳宜琳的父母,用來側面佐證及加強本專題的理念。
1.受訪者擔心影片公開太裸露不願暴露內心:與受訪者溝通,了解受訪者的擔憂、先暫緩拍攝待受訪 者調整心理、先詢問其他的題材再慢慢帶回主題或者在考慮後選擇停止拍攝與主題無法相符的內容,最主要的就是與受訪者溝通,因為受訪者是自己的家人,因此在訪談上反而會更綁手綁腳的,並且會有更多的顧忌,因此不論是在訪談或是沒有攝影時都必須經常性的跟受訪者談話,讓他們降低戒備,願意進行拍攝。
2.因疫情嚴峻,無法至外縣市拍攝家人,以及組內無法實體開會:會議改採線上會議,透過視訊會議讓每個組員都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會議上,組員個人返家進行駐點式的拍攝,讓組員在拍攝的同時也能與家人長時間的相處,並且能夠更即時的進行拍攝。
3.鸝萱外婆的部分素材連結性不足:與指導老師進行討論後,參照老師的意見採取 各種面向的聊天內容循序帶入,並引導外婆講出內心的感觸,在平常也更頻繁的回家增加緊密性,貼近她的生活更能了解他日常的生活作息。
4.部分組員拍攝家人主題過於薄弱:改由從自身對於愛與死亡的自我拍攝,作為影片的串場,讓影片可以從老、中、少三種不同觀點出發去完整整個主題,不只帶出老年人的想法,也在影片中間接激盪不同世代的互動。
5.影片結構排列順序缺少起承轉合:歸類每個素材事件,將故事的連續性打散,把情感相近的事件重新組合在一起。
6.旁白配音與畫面無法融合:重複看素材的片段,盡可能地修改旁白,使旁白與畫面對應。
希望透過此紀錄片,牽起兩個世代的橋樑,這些生活日常的片段,成為開啟內心深處的鑰匙。一同與家人探索關於生命的意義,透過談話彼此了解家人們真正的需求,互相分享快樂的經驗,以便在往後互動的過程中,能真正給予支持以及參與,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才能建立信任感,生活、心境有困擾時自然能成為彼此傾吐的對象,也能相互分擔困擾。並捕捉採訪對象的生命經驗及生活故事,將影片編排成具有完整性的故事結構,讓它成為一部動人的紀錄片,並透過紀錄的方式連結加深彼此之間的愛,促進世代互動及凝聚家庭感情,紀錄聊天的過程,把這些回憶、愛收藏起來,重新認識及拉近彼此的關係並思考愛與懼怕之間所產生的矛盾,藉此消弭親人之間的隔閡,讓我們能在鏡頭之後誠實面對彼此。
本專題的創作題材為組員進行個人家庭拍攝,由多個不同日常串連而成,組員每位都是攝影,每位組員都開始記錄自己的家人,初期先讓家人熟悉適應鏡頭,慢慢再進展到能夠聊心,意圖最後跟家人探討死亡的議題,看看老人家們在面對死亡接近時,是會害怕?又因何事而感到害怕?掛念著什麼?為何掛念?利用紀錄片本身的不可預期性,為我們的故事添加更多有趣的篇章。
紀錄片最主要是長時間的跟拍,藉由此次的拍攝拉近我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同時也透過愛與怕這個主題去深入了解,他們內心是否有所顧慮,勇敢打破東方文化對於死亡的禁忌話題。
藉由這個機會達到與家人情感的連結並正視彼此,將此轉換成影像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回顧自己與家人的相處,讓雙方都能一起談論關於未來的決定,與跨時代的想法,不要因為隔閡的存在而喪失了雙方溝通的機會以及不要讓自己有所後悔,也讓長輩暸解年輕人眼中的世界。
傾聽兩個世代,這些交錯的聲音中,會有爭執、有淚水、有歡笑,也有不敢碰觸的話題,待我們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