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學‧學霧峰 – 阿美族野蔬文化

指導老師:廖淑娟老師、陳玉蘭老師





組員:劉智浩、蕭暐庭、江佑均、廖振豪、方雅博、程浩勛、鄭元翔

周以宸、張程智、李柏逸、陳正憲、吳謹宏

方若嫻、郭映慈、陳沛蓉、林欣潔、張宜丹、李炳軒、梁嘉諭、梁嘉穎

李懿修、曾悅庭、曾涵瑄、林佑珊、李芳穎、李佳嬡、林芷蕾

Introduction

幾百年來阿美族人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漫山遍野「就地取材」:採集野菜、實用野菜就是阿美族人平日的生活方式,隨著季節更迭,山野叢林到處都是實用不盡的各色野味。而野菜並非特指某種蔬菜,而是非人工種植的蔬菜,採集天地之靈氣、吸取日月之精華,是大自然的寶藏之一。

社區老師介紹

陳玉蘭老師

老師本身為阿美族人,是花東新村部落代表,同時也是台中市霧峰區原住民生活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持續與亞洲大學相關課程配合,老師樂於傾囊相授,將所知傳承給學生,讓原住民文化得以妥善延續下去。幾年來也極力在為村民們爭取權力以及文化的保留。

議題分析

1.文化流失的問題
    現今的社會中,漢人跟原住民的人口比數隨時間有所變化,多數原住民因現實生活的壓力,不得已離開家鄉尋找立足之地。更因語言斷層的問題、部落青年人口流失問題等,造成文化被默默地淡忘,也忽視了傳統文化精神和意義的重要性。

2.文化傳承的策略
    文化遭到干擾而產生轉變,但不變的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珍貴產物,野菜就是個很棒的例子,不僅僅是飲食方面,也表現出了阿美族文化的象徵,以及祖先所傳承下來的知識,從中領悟到祖先努力開拓的用心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3.野菜對社會的影響
    由於養生觀念的興起,越來越多人追求健康的生活,利用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各式各樣有益健康的料理,讓阿美族更正視自身的傳統飲食文化,也使得許多特定民眾能夠有機會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讓不同族群有更多機會交流。

活動總覽

一、認識野菜

車輪苦瓜

野苦瓜

大花咸豐草

龍葵

山蘇

翼豆

二、何為野菜?

常吃的菜經過人工馴化才成了家菜,而野菜無法馴化成家菜的原因如下:

1.種植條件過於挑剔

2.生長環境特殊,食用週期短

3.生長區域性限制,經濟價值不高

4.多數人食用不適

5.有一定的毒性

三、菜園走訪

四、菜園整頓(翻土、除草、澆水、播種)

五、探討阿美族長者飲食樣貌

多元創意發想

原住民男性天生優良的體格條件,可以培養成運動隊伍參加比賽,運動項目可以從台灣在地的棒球開始,馬拉松、短跑、長跑也是不錯的選項。原住民女性靈巧的雙手,可以靠手工藝完成別人做不到的細工慢活,如串珠、織布等。

再者,男女老少都共同具備的絕佳條件-歌喉,歌喉可以成為觀光的焦點,部落若有意發展成觀光地點,可以建設舞台讓原住民的歌喉嶄露頭角,將可利用資源發揮到最大。

原住民獨有的小米酒經過包裝和行銷後,也可以成為一大賣點,讓觀光客人手一瓶帶走,與其總是用勞力換取微薄的薪水,不如販賣自己的長處,會相對輕鬆很多。

結論

阿美族文化一方面是受世界潮流趨影響,另一方面受到臺灣社會逐漸改變。由於各個部落傳統文化和耆老慢慢消失,也因為經濟的成長導致部落青壯年人口下滑,文化出現斷層。如果不積極把部落歷史保存,各族群核心文化資源將快速流失,而許多文化內容一旦流失,將會面臨完全消失。

在文化上,應該培養族群自己的身分認同,使年輕人知道自己的根、自己的家在哪,讓年輕人們願意回家傳承自己的文化,也幫助自己的民族適應現代社會,同時也保有文化上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在物質上,少數民族應該在他們的家鄉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建設更好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能夠留在家鄉。

查看資料檔案

Hits: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