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看似對同志友善的風氣越來越開放,同婚也立下專法,但在傳統家庭裡同志朋友還是不敢踏出去那一步,在高中也許是因為自己讀的是藝術學校,因此週 邊的同學都是來自四面八方,而學校的風氣也會相對於開放,學校和老師也非常支持我們去做自己以及表現自己展現個人才華,這就在這時候漸漸地接觸到同志相關議題,也參與過同志遊行,而大家也會在遊行盡全力的展現自己,但到了家卻隱藏自己,不敢展露出來,如果選擇坦然說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會引起家庭戰爭,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就算接受了,是可以接受別人家的小孩是同志,但不能接受自己的小孩是同志身份,而造成了許多家庭中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因此親子間溝通的問題成了我們這次專題所探討的核心問題。
小歐在高中時就知道自己對女生沒有興趣,在上大學因打籃球而認識了阿傑,在長久的相處兩人也成為情侶,某天一張小歐跟阿傑的吻照被傳出去,同儕的排擠以及家人的不諒解使小歐飽受壓力,最後的他會如何解決這件事呢…
性別不是只有用「傳統的二元性別」分類的,而是「多元」,那多元性別如何影響親情?在現今社會風氣日漸開放的台灣,許多人選擇更勇於「做自己」,但他們的「自己」,卻是家人的價值觀無法接受的。為什麼?因為大部分的家長,從小被保守的社會風氣,還有傳統宗教耳濡目染,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喜歡相同生理性別的人,抑或是開始往生理性別以外的方向變裝,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他們覺得不是被社會主流期待的現象就叫做「不正常」、「說出去會丟臉」、「自己的小孩生病了」。但性別認同早在兩至三歲左右就已經成形了 —小孩會把自己的心理性別依照自己的特徵,把自己當成「男生」或是「女生」,或是「其他」。
因為在第一次的拍攝期時,扣掉NG的鏡頭,可以用的素材不夠,在毛片時就可以看出來作品的完整性有一點不夠理想。在上一次發表,在聽了也慎老師的講評之後,我們在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作品更符合觀眾的期待。事後,我們去請教老師,老師給了一些剪輯上的建議,例如改以偽紀錄片的方式呈現作品。因為改了呈現方式,所以勢必得進行補拍,於是我們進行了第二次的拍攝,這次我們只找了小歐以及小歐爸爸進行鏡頭的補拍、補錄音,雖然是亡羊補牢,但至少整支影片的架構安排,比起修改前,更臻於合理、連貫。
在前置期多與組員溝通討論自己想要的專題題目,並要懂為什麽想做這個題材,這個題目在告訴人們時一定有特別的意義,再到了拍攝期,拍攝前一定要多與演員讀本除了能讓彼此演員熟悉彼此,自己組員對於演員也會有相對的了解,校內外展周邊製作一定要早點與組員和老師討論,才能早點送設計稿,特別是用蝦皮製作的,有時候可能會因為賣家那邊或是一些問題延後出貨,如果算的剛剛可能會無法成功拿到貨或是在當天才拿到。
在經過這幾個月的討論、構想、思考到最後的執行以及解決路途中的各種失敗與挫折,我相信每個人都已經有所改變 ,縱使我們依然不缺還需要進步的空間,但這次的成長能夠帶給每個人在未來改變自己的侷限,即使我們還無法達到自己心目中所謂的完美,但也因如此我們才不會停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