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年輕人了解的信仰文化,大多數為大甲媽祖繞境、白沙屯媽祖繞境、南鯤鯓代天府平安鹽祭、台南鹽水蜂炮,除了這些信仰文化之外,還有很多曝光度不高的廟宇,其信仰文化是值得被關注、重視與宣揚的。
早期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神蹟顯赫,有許多媒體與電視節目爭相採訪報導,但因玄天上帝謙卑的性格,希望保持低調,因而拒絕了媒體的報導,導致現今人口老化後,年輕族群不認識玄天上帝的文化,香客逐年銳減。
我們希望藉由「文化傳承對觀光發展的重要性」的研究議題,讓年輕人重視逐年流逝的無形文化資產,更加珍惜與保護,並傳承松柏嶺在地的民俗文化。
隨著經濟發展的腳步,每逢玄天上帝誕辰慶典與過年期間,松柏嶺受天宮都會湧入大量的進香團與觀光客,因此提升松柏嶺附近的商機,同時也改變了松柏嶺的民俗風情,但其餘時間前來進香的香客逐年減少,當地商家的經濟也受到影響,逐年下滑。
號召年輕人返鄉參與及推廣家鄉祭典,建立認同感,期望將玄天上帝謙卑的精神推廣及留傳給更多人,讓玄天上帝的文化受到重視,並讓觀光客與香客,更深入瞭解松柏嶺受天宮,這是我們希望能達到的目的,期盼無形的文化資產可以代代相傳,結合民間力量,提升松柏嶺的觀光發展,共同維護與傳承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產,並宣揚玄天上帝的信仰文化。
《松柏嶺受天宮》:本片主要帶大家認識松柏嶺受天宮,為主祀玄天上帝的廟宇。每年玄天上帝聖誕前,都有不少進香團前來朝聖,進香團數量眾多,為全臺玄天上帝信仰中心。此外,當地以產「茶」聞名,南投縣松嶺鬥茶協會每年都會舉辦「茶葉祭典」,答謝玄天上帝的保佑。這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
《玄天上帝濟世文化》:松柏嶺受天宮的玄天上帝,主要透過「乩童」、「大輦」、「手轎」來辦理聖事。玄天上帝採乩濟世時,如遇到特殊情況,也會使用「釘床」、「釘椅」來輔助辦事,幫助信眾解決疑難雜症。
《上元×許平安》、《中元×普渡》、《下元×謝平安》:名間三部曲主要在介紹松柏嶺當地的重要節慶,分別是: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松柏嶺受天宮每年上元節時會舉辦「萬人擔米糕桃」活動,也是松柏嶺當地最熱鬧的重要節慶之一。中元節時來自六庄的信徒準備「飯擔」宴請境內無主孤魂滯魄、三軍英靈享受法食,就是以扁擔擔來供品在受天宮周圍舉行普渡。每到下元節,玄天上帝就會指示信眾,擇日舉辦謝平安遶境活動,巡視頂六庄下五庄的居民。
大甲鎮瀾宮:大甲鎮潤宮主祀天上聖母,起初跟隨繞境人數僅約 40 人左右,後來經過新聞媒體報導,參與居民也不在僅限於大甲地區,到了 1980年代後,人數已高達十餘萬人,此繞境活動也在 2011 年經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南鯤鯓代天府:鯤鯓王平安鹽祭,由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理,並以「鹽」作為活動主題之塑造,取其趨吉避兇之吉祥象徵,將本地鹽田景觀、結合王爺信仰。南鯤鯓代天府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北港武德宮:臺灣五路武財神的信仰始於北港,而傳奇的開始,則在北港的中山路上;北港與目前新港大部舊時合稱笨港,開埠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顏思齊率部屯墾開始,後來因著地利逐漸演變為中部貨運吞吐的商港,在北港溪未嚴重淤積前可說是商賈雲集,舊時還有一府二笨的說法。而中山路則位居北港最繁華的區段,發展也最早。只要有舉辦活動,廟方都會請攝影師來做活動紀錄,發佈在社群網站,同時也會製作文宣來告知香客,增加粉絲團的曝光度,另外也會製作相關的文創商品販售,加以宣傳。
旁白、鏡頭、配樂、剪接、美術構成的畫面會成就一部影片的品質,其中適當的搭配可直接帶動觀眾進入故事,因此在腳本發想及確定影片調性時,我們參考了以下幾部片。
鹿港暗訪:透過動畫的嬋述、旁白的簡介以及現場畫面的穿插,讓此片更添神秘的色彩,讓觀眾能掉入這個神秘的儀式當中。
百工職魂《乩身》:全片都採用對比度較強的風格去呈現,其中鮮豔度也是偏低,被訪者的畫面所在的角度,以及背景的取景以及其中主角的特寫,再加上其中配樂的配合,使觀眾對於故事的沈浸度有一定的影響。
廟會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部份,反映了人民群眾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但近年來廟會文化飽受批評,時至今日,和陣頭或是繞境活動有關的新聞幾乎都是和打架鬧事或是活動結束後所造成的垃圾汙染相關,而參加廟會活動的年輕人則被貼上不良少年、輟學生等負面標籤,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年輕人為了傳承這分傳統文化而努力著。
這次我們主要是宣揚玄天上帝的文化,將以單元小短片的方式呈現,介紹玄天上帝,以及乩童及廟會文化,還有當地的信仰特色。希望透過這次的宣傳,能讓大家了解這些傳統文化的意義,改善大眾對於廟會文化的負面印象,也增加對玄天上帝的認識。在傳承與創新的之間取得平衡,保留傳統文化的初衷,加入新元素,這些文化將延續世世代代。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宗教信仰存在,宗教固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提倡「博愛、慈悲」。宗教更讓人學會了反思己過,教導信眾要懺悔,並從錯誤中學習並改過;過去,廟宇不僅是地方上的信仰中心,而且也是文教中心,以及文化資產的保存中心。然而近年來工商社會下,廟宇及廟會活動逐漸功利化,最後僅提供被動的祭祀功能,原本更值得重視的文化內涵反而遭受忽略。
信仰與祭祀終究是個人靈驗的感受,若無其他因子的導入,很難與廣大的群眾產生共鳴,也無法僅靠神威走入群眾。即使花大錢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也僅吸引尋求熱鬧的圍觀人群,在眾聲喧嘩的廟會活動後,人群隨之散去,神威也所走入群眾,也僅是帶給信眾心靈上的慰藉。這或許是目前台灣大多數廟宇的困境,無法成長拙壯的主要原因。
無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只要是勸人為善、又能安撫民心,都是好的宗教。「宗教可信但不可迷」,凡事如果過了頭,就會本末倒置,信仰的同時,也必須保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才不會被有心人給騙了。
希望透過我們的作品介紹,大家能更了解「玄天上帝的信仰文化」,進而認識其文化的好,消除原有的刻板印象,讓後代能夠看見先人流傳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