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年輕人們渴望到大城市去工作,比較少人願意從事早期台灣最重要的「第一級產業」,但是這樣的轉變對本土來說真的是好的嗎?或許我們應該利用自己國家的優勢及土地,創造更多的機會來改變現況,例如:這幾年 AI 人工智慧的產生,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項技術來發展出相關的系統,藉以讓第一產業能夠轉型。如今漁村面臨青年流失與人口老化,那些留在鄉村的老長輩,有一天也會休息,假使第一產業就此沒落,台灣的一級產業無法提供人民的生活求,是不是台灣在一級產業中就需要仰賴國外進口,那麼就會衍生出更多需要關注的議題。
主要為宣傳北門、學甲、將軍、七股等地區並推廣智慧科技養殖漁場以及記錄當地深植人心的地方文化,我們不希望這樣簡單樸實且充滿人情味的漁村因為現在社會的樣貌而被迫消失,因此決定繼續將這個計畫做成本團隊之畢業專題。期許我們能夠因為這一部紀錄片吸引年輕人願意返鄉,幫忙家族延續這個產業,也可讓當地增添蓬勃生氣。人從小到大的學習就是應該用來回饋這個社會,身為資訊傳播學系的學生我們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對社會做些貢獻。
整部影片位於西南沿海拍攝,紀錄著當地的生活背景,在訪談的過程中,不論是深入傳統漁民的心境或是研究人員為漁民設想的體貼,我們都可以深刻的體會養殖漁業正在努力的透過科技導入的方式進步,不過傳統的養殖方法是否有需要轉型?或者科技是否真的可以提供漁業實質上的幫助呢?
台灣養殖漁業是高度受環境及氣候影響的產業,雖然目前已經有可控制環境的室內養殖,但是佔產業比重極低。影響戶外養殖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氣溫及水,台灣東岸面向太平洋,氣候受太平洋影響較大,水量豐富加上經濟發展較慢,是未來養殖發展最有潛力的產區。尤其花東地區氣溫相對較高較穩定,更是應該重點發展的地區。較北的宜蘭一方面近年來快速開發可用來養殖的土地已經很有限,再加上冬天較寒冷,重要性日漸下降。
西岸由於開發較早,加上民生、農業、工業競奪,水資源不足勢必大幅限制產業的成長。但是目前養殖業仍以雲嘉南高屏為主。其中雲嘉南冬季因氣溫較低及缺水的限制,冬天的產量大幅減少。高屏地區相對在較穩定高溫的助益下,產能相對較穩定。除了陸上養殖之外,海上養殖也是未來重要的養殖生產方式。但是台灣由於海域高度重疊使用,養殖技術不成熟及地理條件不良,因此除了牡蠣之外,海面養殖的成績仍不理想。
影片定位與屬性為紀錄片,主要目標群為各年齡層受眾。表現方式以拍攝養殖漁業在漁塭上的工作和採訪當地居民、職人,讓內容更具豐富,從中探討出在台南北門一帶的傳統漁業和相關議題。由於漁業活動多半是海上或是漁塭上的作業,如果以平常角度拍,並不能完全的體現漁民的作業狀態及過程,於是本團隊利用空拍機飛拍,讓觀眾可以更近距離的看見實際的活動過程,以不同角度拉近觀眾,使其更有臨場感。
遭遇困難:
1.由於我們的計畫相關自然生態,所以面臨突發狀況便要立即前往拍攝,需排除平常規劃好的行程。
2.拍攝地點主要為台南北門,行動時必須得開車。
3.天氣不佳,導致無法拍出想要的畫面。
4.疫情爆發,相關的訪談皆往後延。
5.拍攝訪談時的技巧。
解決方案:
1.這學期希望彼此都以此計畫為第一順位,當需要團體行動時可以即時出發。
2.向家人借用
3.事先做好天氣查詢。
4.事先訪談,不怕行程延誤。
5.在去拍攝之前多跟學校老師學習訪談技巧。
起初我們了解這份計畫案之後,便開始和指導老師開會討論以及把拍攝的時程大致規劃出來,因為紀錄片最主要的拍攝時間是依照當地產業的收成狀況和氣候來做調整,於是在 1 月中我們實地到了北門和附近漁塭、海邊做場勘,讓團隊對拍攝地區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大概有哪些可以取材,避免之後開始拍攝期間組員們有過多的不了解和疑問。
去台南北門場勘期間,我們也提前做了初步拍攝,捕捉了一些畫面回來,並開會做檢討、整理影片素材,確認之後下去應當補足那些畫面,才能讓整部紀錄片更具內容完整性。也透過前置準備的工作期間磨合團隊彼此的工作狀況,也開始分配製作專題的工作內容,讓大家儘量都能發揮自己專長領域,也才能更確立我們成立這個專題小組的目的、爲這個專題貢獻更多。
團隊的工作不論是前置準備作業還是後期後製作業,每個時期都給團隊帶來許多的難題,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整合從一開始到現在的所有素材,將其產為一部感動人心的作品,也讓每位組員都可以滿載而歸。利用我們的專業領域及學習到的知識概念傳達給各年齡層的大眾,讓更多的人們可以了解現在產業的困境和轉型的契機,也讓年輕人可以了解到農業不再是只能依靠勞力的工作,而是可以結合更多的技術來做轉變,活化漁村,並且可以降低當地漁民擔心天災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