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即使是目睹家庭暴力,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傷口就會自己慢慢的癒合。但事實上,如果沒有進一步去處理孩子內心的創傷,傷口反而是伴隨著長大,並不會自然地痊癒。
《家庭暴力防治法》從1998年實施至今,但直至2015年,目睹家暴的兒少才經修法列入受保護的對象。國內每年平均被通報的目睹兒少被害人數雖僅2萬人,但實際受暴人數推估每年至少有近9萬人,而這些被忽略的目睹兒們,該等誰去解救呢?這是我們所該重視的。
當身邊的家人深受心理創傷折磨出現反常時,有些人可能置之不理,而有些人卻會以此來探索緣由,及早拯救自己重要的親人。小孩若長期深受此精神壓力所逼,情緒容易跟著負面,也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抹滅的心理創傷,讓他有「我以後對我的小孩也可以這樣做」、「我的家人就該忍受我這些行為」的想法,該如何去解決?這些被世人漠視的可怕,是我們想去探討的。
趙德偉從小受到家庭暴力的渲染,性格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扭曲,長大後時常被惡夢所侵擾。
某次跟妻子鄭之涵爭吵中動了手,之涵憤而選擇離婚,並申請了家暴保護令。
在這段期間,德偉克制不住自己,一邊接受社工師輔導的同時,也開始主動調查之涵的生活作息,想要跟她更近一步。
在某一次跟蹤中,德偉看見之涵與其他男人在咖啡廳談天,醋勁大發的他加速了綁架計劃的進行,在之涵某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攔住她並提出復合,之涵的狠心拒絕讓德偉心生崩潰,將之涵綁回他們曾經的家,而社工師的及時出現阻止了憾事發生。
「今日兒少將是明日台灣。」婦幼保護律師賴芳玉擔任公益代言人,她說,目睹兒少很難主動求助。在家暴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們不可否認的無法從家庭中學習到正確的認知,我們能幫助他們的只有讓大眾注意到他們,了解他們的處境,並增加願意伸出援手的機會。唯有被理解,才能被接納。
一、 瞭解家庭暴力對目睹兒童之影響。
二、 探討暴力代間傳遞之因素。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周遭環境學習而來,例如:一個在暴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學習到父母之暴力行為,長大成人後,男童易成為施虐者,女童易成為受虐者,此一代一代相傳下去的暴力行為即為代間傳遞。
三、 瞭解目睹兒心理輔導之重要性。
黑色微光-此舞台劇主要描述受家暴的孩童內心的掙扎和不安,我們參考了舞台劇中孩童的心理狀況和負面情緒,強調在苦痛掙扎中的孩童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注,呼應了我們所提出的行為導正之重要性。
你是好孩子-劇中母親為目睹兒,母親長大後習慣性對於孩子施暴,而她發現孩子在被施暴時的反射動作後,發現自己的行為正是來自兒時的壓力。因以目睹兒為題材的電影較為少見,我們以這部電影為主要參考,運用了其中目睹兒的心理感受和目睹兒成長後對家庭的實際影響。
貓的孩子-我們參考了家中父親對母親施暴的過程,其中的運鏡和色調皆與我們心中的預期相似,故做為參考。
一、後製剪輯
剪輯過程中發現部分畫面不連戲及轉場不順暢,造成後製不易剪輯,因此在後期製作時利用剪輯技巧做出改動,另因應轉場時需要的空景畫面不足,使用了事後補錄空景的方式進行畫面的補足。
二、後期修音
因拍攝期間部分收音現場遇到不可控因素影響,造成收音成果不如預期,因此於後製期間依劇情進展進行適當的技術修改,也請演員補錄部分人聲,並以配樂進行輔助,使成果達到理想水平。
三、網站架設
架設畢專網站時,因需要展現組別特色,配色及排版上需要較為用心,我們多方參考各式各樣的優良網站,並融入自己的風格內容,以圖片代替文字增加畫面豐富度。
四、海報設計
討論海報設計時原想以較為特殊方式呈現,但因怕觀眾對於我們想表達的資訊產生誤解,我們決定以劇照為基礎,從中穿插一些效果及小巧思,以達到觀眾第一眼看到劇名就能和海報有直接的聯想。
現代人常於各種媒體平台上,獲取許多資訊及熱門議題,其中家暴案件時常躍上版面,但就如同曇花一現,閱聽人接收了資訊卻忽略後續發展及這其中的問題所在,我們譴責加害者、同情被害者是人之常情,但身處其中的旁觀者,也就是所謂的「目睹兒」,卻又有誰能來重視且關注他們呢?網路的發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卻也導致我們日漸孤寂,漠視可能發生在身邊的悲劇。
《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成立確實打破「法不入家門」的限制,但直至民國104年才將目睹兒少列入保護對象,在此之前所有不受重視的目睹兒童也已悄然長大,或許現在還仍深陷於家暴的囹圄之中,我們想藉由此畢業製作,喚醒大眾對家暴事件中遭到忽視的目睹兒童多一點的關心和幫助,就有可能改善他們當下所處的環境甚至是往後的生活。
憑藉著這樣的信念與堅持,耗時將近一年多的畢業專題製作也迎來最後一次專題發表,期間組員們的配合及指導老師的協助,使我們在畢業製作上更加得心應手,從企劃發想到成果發表,中間歷經了前置期、拍攝期及後製期,無數次的開會也造就了無數次的改進及檢討,不管是前置期更換場地演員,拍攝期遇到大大小小的突發狀況,再到後製期剪輯及修音上遇到的困難,我們都一一的迎刃而解,雖盡全力去完成所有我們能做到的事,但過程中難免有些遺憾無法避免,我們也希望能以畢業製作來當成借鏡,未來出社會時能夠避免那些錯誤,以提醒自己別再重蹈覆轍,也期許將來能夠更有自信並充滿經驗的參與相關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