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舊有的印象中,竹仔坑社區只是一個盛產荔枝及龍眼的農家社區。但經過駐村與社區互動後,其實竹仔坑社區是一個博學多聞、創意發想之地。此地擁有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山筍品種—「皇帝筍」,製作成意想不到的毛筆。以及令種植荔枝及龍眼的果農們頭痛的蟲害—「紫膠蟲」,利用雌性膠蟲通過腺體分泌出一種純天然的樹脂—紫膠,熬煮成稀有紅色植物染料,將其染到布料上變化出多種絢爛的文藝商品。那怎麼運用這些特色加以突破並融入進社區中呢?
團隊以植物染布原料做為出發點而衍生出來的「植彩」,藉由這次的大專生洄游農村比賽有美好的機緣與竹仔坑社區土生土長的國畫大師—何木火老師合作,經由老師的妙手創造出非凡作品,使「植彩」加以肯定,盼望未來竹仔坑社區可以延續團隊的精神將「植彩」研發的更完整並穩定出產販售,增新一條不同的經濟契機。期望浪團隊帶給竹仔坑的創新概念能夠把植物染的理念永不停息。
台中市大里區竹仔坑社區,雙面環山、兩條河川流經,一為北側的牛角溝,一為南側草湖溪,屬於臺灣傳統熱而潮濕的熱帶溼潤氣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社區居民得以在山地開墾種植產業作物,如荔枝及龍眼,但低經濟作物無法為居民帶來更多效益,深入與社區理事長訪談後發掘在地多種植荔枝及龍眼,但這種作物多有令果農們頭疼的蟲害,名為「紫膠蟲」,社區發展協會為了找出社區的產業生機立「有染工坊」,以在地天然植物─大青、荔枝、曼澤蘭、紫膠蟲等植物染布技術,巧妙運用寄生在樹枝上的「紫膠蟲」來進行染布,已經達到環境永續經營的觀念,卻沒有完善的紀錄以及資料庫來歸納建檔,這些問題對應我們團隊想要把農村智慧繼續傳承的理念,所以決定選擇在竹仔坑社區進行駐村執行計畫並幫助社區。
由於快時尚出現和現代合成染劑發展迅速,天然染料的需求量遞減,但化學製品容易讓現代人產生皮膚敏感的現象,或許回歸傳統的植物性染料能重新被世人所接受和認識,並加以保存和推廣,目前植物染的發展,最缺乏設計和行銷,我們的目標在於如何運用「紫膠蟲」染布還有天然的植物染,例如運用「紫膠蟲」還有其他的天然植物染整理成「植彩」,藉此可運用在書法,繪畫等等;竹仔坑社區發展植物染已有數年,平時都是利用社區特色場域—有染工坊製作染布,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素玲女士帶領社區媽媽一同學習、一同染布及創作。竹仔坑植物染特別的是因為染劑皆取自於大自然,其核心價值來自於植物廢棄物的利用,並由此延伸出「影像紀錄」,除了可以給竹仔坑社區收藏外也可以分享至Facebook、YouTube等社群媒體上,讓影片展現社區熱情活潑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向社會推廣此項技藝,學習如何將資源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在與大自然共生的當下也能兼顧環保,達到永續經營的模式。
困難:
1.對於社群媒體上投廣告的資訊不太瞭解。
2.美術製作多張成果海報,組員喜好不一。
解決辦法:
1.實際研究後,和組內討論何種方案CP值最高。
2.組內投票,最高票得勝。
因為時間的不足,因此團隊最後又做了一些改變。植物染教案改為有染小食食札,將教案改成以食譜的方式呈現,以植物染珍珠和荔枝紅龜粿為主,並因理事長的提點,可以以「一條龍」的方式呈現植物染的特色,藉由點心、染布與植彩這三種系列成品,展現出植物染的多樣可行性。影像紀錄的部分我們也做了修改,由原本的短片介紹形式改成紀錄我們的實驗過程,讓大家能更瞭解我們在駐村期間都做了些什麼。
希望對於社區來說,色彩創作不再是僅限於染布,植彩是全新的上色媒介。與當地獨一無二的皇帝筍毛筆的搭配概念,發展出目前社區無僅有的藝術樣貌。
除此之外,將來社區也能持續實驗研發,待植彩穩定之後可以延續與文房四寶概念中的「硯台」,繼續做研發,使四寶的完整性更齊全,讓在大里區土生土長的大書法家們的家鄉更具體飄散出文藝書香的氣息。
我們大膽跳脫社區對於植物染布的既有印象,希望藉由「有染小食」的創新概念融入「關懷據點」、「一日遊遊程」、「學校校外教學」… …等等,改變民眾對於植物染的刻板印象。藉由「綠色飲食」的觀念,將植物染的核心納入DIY點心教學,藉此也能拉近人與人之間彼此互動的距離。
我們參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所策畫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透過企劃除了能幫助農村推廣當地特色,更能讓我們進而學習如何從此處激發自身的造能力、強化思考能力以及規劃能力,從原本的染布教案計畫,中間腦力激盪改變成植物染為主軸的發想而進行達成我們的初衷,同時也能協助農村在這個社會裡留存。
這整個過程我們將會以影像紀錄呈現我們的熱血青春的一面,產出我們對這個農村的貢獻,以年輕人的角度為社區構思並研發「植彩」、且帶入「有染小食」將植物染的概念行銷傳播社區、影音紀錄下最美好的時刻…等,達到大專生洄「雙互受益」的初衷。在結尾之時,已進行每日更新社群貼文、年級跑班宣傳、抽獎活動等達到行銷大專生洄游農村之理念目的,以及宣傳我們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