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能為下一代留下什麼?數十年來,臺灣社會為了經濟的發展,造成山林受到嚴重的破壞,人類與大自然的共處失去平衡點,對環境議題在乎的團體一直都是處於弱勢,雖然聽到許多環境議題,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因緣際會下聽到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老師的分享,了解山林保育的同時,也被執行長的精神感動到,因此,我們便有了想法。
本團隊的畢業專題計畫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合作,整部以紀錄片的手法去敘述協會夥伴參與復育的故事及現況發展,拍攝地點針對大肚、大坑、霧峰桐林三個地方,讓看到影片的觀眾知道有一群人在為了台灣的大自然默默付出,看似微薄之力,其實正影響著台灣未來的生態樣貌。
一、山林破壞情況
台灣為了創造經濟利益,山林被濫墾的面積也日漸增加,在極盛的檜木外銷時期、民國五、六十年代,林產業曾經創造台灣每年約十分之一的生產總值。
估計政府林業單位就砍伐近三十萬公頃的林地,佔台灣總面積的十二分之一。人民濫伐、濫墾的面積,更是不在少數,農業、遊樂、休閒,在近一、二十年逐漸取代伐木業,進駐山林。幾乎近九十萬公頃(佔台灣四分之一面積)的淺山坡地,都濫墾濫伐很嚴重,全島林野覆蓋率,從本世紀初的 80%,到光復初期的 64%,至今剩下 52%。而淺山坡地,原本雜生的原始樹種,也幾被砍伐殆盡,變成茶樹、檳榔樹、果樹等。
二、山林破壞造成的影響
森林砍伐會造成水土破壞、氣候變遷、物種多樣性減少和生活品質的下降,當樹木被移除,少了樹根來檼定土壤,遇到降雨時,吸飽水的土壤容易發生地層滑動,使得土壤流失,導致土石流的發生,也會減少地下水的涵養,或者少了樹木的蒸散作用將水釋放到大氣圈,會降低環境濕度,山林砍伐也會影響全球的碳循環,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而且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很容易被釋放出來。若砍下來的木材被用來燃燒,更會提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如此,使得地球的溫室效應加劇,造成氣候變遷。
在整個專題的製作中,我們中間有陷入迷茫,開始不確定自己所拍的內容,是否能夠有效傳達為什麼要山林復育。
因此我們反覆與協會執行長開會,把我們的疑問提出來,最後將執行長要傳達的理念,寫入腳本,並集結組員們的想法、創意,最後呈現在影片中。
最後我們將山林復育的過程依序列出,以大眾最淺顯易懂的角度呈現影片,也達成拍攝目的,帶大家以新視角認識環境議題。
本次校外展已於112年5月6日至5月7日舉行完畢,根據大會網路表單統計,第一天觀展人次高達 180 人,本攤位參觀人數佔總數的82人;第二天觀展人次高達102人,本攤位參觀人數佔總數的65人。限量60份贈品,透過互動小遊戲全數送出,並且得到熱烈好評,成功傳達生態復育正確觀念。
一、設備方面
拍攝器材與收音器材以輕便為主,方便跟拍移動。用手機拍攝之前請記得要把畫素調高至 4K,務必接上手機外接收音麥克風,除了購入手機外接收音麥克風,也務必購入手持穩定器,幫助手機畫面穩定。若經費有限可從二手拍賣平台尋找。拍攝大景可以使用GoPro。
二、工作與時間分配
進行專題期間,時間要以專題為優先,才能避免每人工作量不均的問題,拍攝紀錄片越多鏡頭捕捉越好,例如四人負責跟拍受訪者,兩人負責收環境音,另外請學弟妹至現場幫忙側拍紀錄。
三、交通方面
盡量以開車為主,騎車為輔。
四、題材方面
想選自己想拍的題材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慮評審老師的喜好,以及獲獎的機會,題材若選得好,作品投稿得獎的機率也會相對提高,對未來找工作也有所幫助。
本團隊的作品內容雖然較少高潮迭起的橋段,但是內容淺顯易懂,影片長度也不會太冗長,根據這項特色,我們透過合作單位將作品推廣出去,傳遞正確的生態復育觀念。
透過影像紀錄,與台灣山林復育協會走進山林,對我們團隊來說,是大學生涯裡最特別的時光,從一開始與團隊接洽、溝通腳本,對花草樹木沒有概念,直到現在看見影片生成,看見新芽冒出,會有發自內心的喜悅,也為此心懷感謝,或許畢業後的生活再也不會走進深山裡,但我們相信,從生活中做起,讓精神與行動,都與這塊土地永續共生不息,生態復育,沒有人是局外人。